独家

周其林(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得主、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落下帷幕之际,“物质科学奖”得主周其林接受了网易科技记者独家采访,周其林认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科学素养缺失,对中国的发展形成严重的阻碍和制约,在这种现状下,中国想成为科技强国,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周其林还说,他不喜欢把得奖作为自己科研生涯中的排序,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他而言,拿奖既是弘扬了科学,但也多了许多世俗事务,挤占了科研时间。

以下是采访实录:

网易科技:

您在与青少年对话活动中讲到,大众科学素养缺失,这种缺失是什么表现?

周其林:

大家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喜欢问为什么,也没有意识多问一个为什么就会避免很多错误。比如某种药物,现在实验发现其中含有有毒物质,不能再用了,很多人就不理解,说是中国人用了一千年了,怎么会有问题。这是典型的缺少科学素养的表现,他不知道即使是用了一千年也不代表它没问题,只是以前没有科学技术手段发现它的问题。现在有人通过实验证明它是有毒的,如果是讲科学的人,那他的反应应该是:既然科学实验证明它有毒,就不能再用了。但是,你会发现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会坚持相信这个药没有问题,因为它已经被用了一千年了!

曾经电视台上有一个广告,是卖化妆品的,上来三句话,“我们恨化学、我们恨化学、我们恨化学”。可是他卖的化妆品全是化学品,现在世上还没有不是化学品的化妆品!这不仅是严重的反科学行为,也是欺骗行为!他说他的化妆品是天然的,不含化学物质,这更是欺骗!因为,天然的东西也是化学品。而且同一种化学品,不管它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其性质是完全一样的。我很震惊,为什么电视台会让这样的广告播出?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科学素养。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我们的国民科学素养缺失成了大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家的科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刻不容缓。这件事情,科学家要做,教师要做,媒体也要做。

网易科技:

那我们要做科研强国,挑战应该很大。

周林其:

我们科学家群体应该讲是很努力的,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以预期,我们很快可以成为科研大国,但要成为科研强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科研大国是指科研人员很多,一般性成果很多,但是顶尖的、原创性的发现、发明不多,最高峰的东西不多。科研强国是指,原始创新的东西多。目前的状况是,世界上原创性的东西,大部分出自美国,欧洲、日本还排在后面。美国是一个高度创新的地方,在科研方面他们不认权威,谁做出新东西谁就是牛人,科研资源就向谁倾斜。我们如果要成为科研强国,在观念和科研文化方面都要转变,所以我说我们会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

网易科技:

我们国家科研工作者规模很大,但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像您这样拿大奖的,好像并不是那么多。

周其林:

我觉得话不能这么讲,什么叫成就一番事业?我国许多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成绩。我们不能以拿大奖来判断他是否成功,是否有水平。拿大奖,既使拿诺贝尔奖这样的大奖,也只是代表他在某一个点上,某一个时期有所成就。最近网上有个讨论,就挺好,说是诺贝尔奖得主并不代表科研的最高水平。因为统计数据表明,诺奖得主们取得成绩、发表文章时的平均年龄是三十七岁,得奖时的平均年龄是五十九岁,已经过了二十二年了。现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没人敢说你能在二十二年间始终处在领先地位。因此,决不能以拿奖来判断一个人的水平和是否成功。

网易科技:

您今次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想请问,得奖对于科学家做好科研工作有什么帮助么?荣誉在一个科学家的科研生涯中,重不重要?如果排序的话,应该排第几位?

周其林:

拿大奖对科学家做好科研工作没有什么帮助,因为拿奖以后多了许多事情(比如现在接受您的采访),挤占了科研时间。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接受这样的科学奖项呢?因为,评奖的最终目的是宣传、弘扬和促进科学,号召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这是科学家希望看到的。荣誉在科学家的科研生涯中当然非常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至于排序,我不喜欢。

网易科技:

我们了解,在科研经费这一块,一个是投入不足,一个据说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少青年科学工作者要花好大的精力去找钱,为没钱持续做科研发愁,您觉得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周其林:

我不了解全面的情况,但是就我了解和参与的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些科研经费的分配,基本上是公平和公正的。在我身边至今也没有看到过一位真正有才华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因为没有经费而无法做研究,更多的还是由于科研经费不能(也不可能)满足每一位科研人员的需要,水平较差的申请书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加科研投入,让更多的人能够拿到经费;二是青年科学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