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区是江苏省盐城市主城区之一,全区在校(园)中小学生和幼儿近7万人。近年来,盐都区主动顺应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实际,围绕推进城乡教育“四个一样”的目标,通过改革创新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盐都样本”。


(相关资料图)

城乡一体,让办学条件一样优。因城镇化进程加速,城乡教育出现了“城镇挤、乡村弱”的现象。为破解这一难题,盐都区坚持统筹规划城乡学校布局,将财政投入的“大头”向乡村薄弱学校倾斜,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和实施校舍安全工程项目等措施,持续提升城乡学校办学条件。

冈中小学地处城乡接合部,但学校标准化塑胶田径场、录播教室、多功能报告厅等一应俱全。也正是得益于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和整体提升,盐都区乡村学校规模缩减的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少数镇(街道)还出现了学生“回流”现象。

盐都区在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上可谓“大手笔”。近两年全区仅用于新学校建设的投入超出20亿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3.22%,按《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标准》建成了科创城、吴抬路等8所中小学。与此同时,以实施办学条件“十项提升”行动为抓手,整体提升学校食堂、餐厅条件,对学校塑胶田径场、篮球场等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同步加大城乡幼儿园建设,尤其是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原则,全力推进城镇住宅小区幼儿园配建工作,并按照省优质幼儿园基本办学标准进行装备,确保所有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

多措并举,让教师队伍一样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盐都区推进城乡学校校长教师交流作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针对乡村学校骨干教师缺乏的实际,盐都区通过招录定向乡村师范生、推行城乡教师交流、提升乡村学校教师待遇等方式,全力推进城乡教师队伍均衡配置,让乡村学校有一定比例的名特优教师。

盐都区政府专门出台优秀教育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盐都从教;区教育局专门出台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方案,仅2022年就安排城乡校长教师交流316人,其中骨干教师占比达到交流教师的16.3%。在稳定乡村学校教师队伍方面,盐都区出大招、放实招,淡化乡村学校教师在论文、表彰方面的要求,对在乡村工作30年的教师给予“光荣在岗30年”表彰,划拨专项经费成立乡村教师培育站,让更多教师得到发展与提升。

改革创新,让教学质量一样好。2022年9月,新建的盐城市科创城初中投入使用,新学校按照“名校+新校”模式,由盐城市鹿鸣路初中教育集团领衔创办,鹿鸣路初中向学校派驻8人组成的教师团队。其中包括校长、副校长和骨干教师,办学不到一年质量与效益凸显。

采取“名校+新校”“名校+弱校”“优质校+一般校”“城镇学校+乡村学校”等模式组建教育集团,是盐都区致力提高乡村学校办学质量、推进城乡学校质量均衡的重要抓手。目前,盐都区57所中小学全部纳入集团管理,共组建12个教育集团。同时参照集团化办学模式,将全区64所幼儿园划分为4个教研责任区。今年初,盐都区还专门出台教育集团(教研责任区)学校共建工作考核细则,旨在引导学校不断深化合作,从帮扶走向共同发展,彻底化解非领衔校存在的“搭便车”思维。

与此同时,盐都区还通过组建城乡互动课堂组织百名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向所有学校派驻质量建设指导员,通过定期组织监测等方式,努力缩小城乡学校质量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问题。

民生思维,让服务水平一样高。在盐渎街道冈中社区瓦屋校车停靠点,每天上学都能看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在校车照管员的引导下有序上车。这样的“风景”在全区还有很多。

如何高质量办好乡村学校、留住学生?盐都区持续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大力提高乡村学校服务水平。全区乡村中小学在2014年完成了校车通达工程,通过校车安全物联网云监管,实现数据、视频、位置、行为、安全监管全覆盖实时监管。2021—2022年两年时间,盐都区共实施中小学课后服务、中央厨房集中供餐、直饮水进班级等8项惠民实事工程,让师生和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持续上升。截至目前,全区中小学有集中就餐需求和课后服务需求的满足率达到100%。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教育局)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