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无人机战术在近期的冲突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乌克兰不断借助无人机对俄罗斯境内目标展开攻击,意图通过这一战术扭转战局。 然而,西方军事专家近日却对这一战术提出了质疑,进一步强调了乌克兰在无人机战术上的局限性。 这些不足也与中国的无人机出口限制政策有一定联系。

在乌克兰冲突的早期阶段,乌克兰军队的无人机运用似乎颇具优势,甚至一度导致莫斯科机场停运。 然而,尽管乌克兰的无人机攻击在短期内有所成效,从长远来看,这些攻击似乎难以根本性地改变战争格局。 这主要是因为北约有意削弱乌克兰对俄罗斯境内目标的攻击能力,以防止战争进一步升级。 因此,乌克兰无法从北约盟国获得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同时其自身的无人机产业也难以生产大量高效的无人机,以深入俄罗斯境内对重要目标进行有效打击。


(资料图片)

被乌无人机攻击的大楼

乌克兰军队目前的无人机库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无人机。 首先,是改装过的苏联时代图141侦查无人机,现用作自杀式攻击机。 其次,是名为UJ-22的多用途无人机,拥有约800公里的作战半径,能够投掷PRG7火箭弹和82毫米迫击炮弹。 最后,是一款名为“海狸”的自杀式无人机,据称其射程可达1000公里,最近的莫斯科市区大楼袭击便是由它执行的。 虽然乌克兰拥有能够威胁到莫斯科等俄罗斯关键区域的无人机,但这些无人机主要是自杀式和技术较为落后的多用途无人机,缺乏专为高难度任务设计的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

尽管乌克兰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打击了俄罗斯的一些目标,包括俄诺夫哥罗德地区的一架图22M3轰炸机,但攻击效果整体上不尽如人意。 实际上,许多无人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被俄罗斯的防空系统成功拦截。 这些低技术含量的自产无人机对俄罗斯境内的零星打击,除了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俄罗斯民众和军队的士气之外,对整体战局的影响相对有限。 要真正从军事角度实现突破,乌克兰需要大量增加无人机的数量,以几十甚至上百架无人机组成的攻击群进行饱和式打击,以突破俄罗斯的防空网。

然而,乌克兰目前缺乏生产大规模高质量无人机的能力,因此难以发起大规模的饱和式攻击。 这也进一步凸显了乌克兰在无人机战术上的局限性。 乌克兰的军工体系因缺乏完备性而难以支撑大规模无人机生产。 同时,中国最近实施的无人机出口管制政策也进一步影响了乌克兰的无人机供应。

一方面,乌克兰自身无法生产足够的军用无人机,从国际市场购买并改装民用无人机成为了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 中国在国际民用无人机市场占据显著地位,乌克兰军队之前也多次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中国生产的民用无人机,用于军事目的。 然而,由于中国新近出台的无人机出口管制令,限制了大中型无人机的出口,乌克兰因此失去了通过改装民用无人机来缓解其军用无人机短缺的途径。

除此之外,乌克兰自产无人机的零部件来源也备受关注。 虽然乌克兰未公开透露UJ-22和“海狸”等无人机的零部件来源,但考虑到伊朗和俄罗斯在其军用无人机中大量使用了来自中国的民用市场零部件,有理由怀疑乌克兰也可能采用了一些中国制造的关键零部件。 然而,中国的无人机出口管制政策不仅限制了大中型无人机的出口,还覆盖了可用于制造军用无人机的关键观测系统等零部件。 因此,这一管制很可能对乌克兰的无人机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UJ-22

乌克兰公众人物普里图拉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他表示,他所组建的基金会在快速获取无人机组件方面充当了关键的中间人角色,并特别指出中国是这一“难题的关键部分”。 虽然他主要谈及的是中国不再直接向俄乌冲突双方出口无人机,但这并不排除乌克兰有意通过采购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来推进其国内无人机生产。

综合来看,虽然中国的无人机出口管制政策还未正式开始实施,但从长远角度看,这一对交战双方的同步限制将对俄乌冲突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不仅可能进一步削弱乌克兰在无人机战术上的能力,也可能为国际社会在促成和谈方面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乌克兰的无人机战术发展受到了内外多重因素的制约。冲突的走向和解决方式也将受到这些因素的交织影响。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