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据北交所公告显示,苏州爱得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爱得科技”)的IPO申请定于2025年11月21日上会,保荐机构为德邦证券,保荐代表人吴金鑫、杨生。  爱得科技曾于2023年冲击创业板失败,如今转战北交所,募资额从4.81亿元大幅腰斩至2.05亿元,最终削减1.97亿元。但即便募资规模大幅缩减,公司仍深陷多重争议:  公司业绩连续下滑后复苏乏力;实控人陆强、黄美玉夫妇持股超七成,“一股独大”格局下,竟以个人股权无偿奖励员工、代发薪酬;手握超2.49亿元理财资金,资产负债率低至13.07%且无任何有息负债,却又向公众投资者募资。  实控人零对价转让股权,与公司界限模糊  招股书披露,爱得科技成立于2006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陆强、黄美玉夫妇,两人合计控股79.07%。陆强出生于1971年,大专学历,现任公司董事长。黄美玉出生于1969年,高中学历,现任公司董事。  实控人在公司治理中的多项操引发市场广泛质疑。  招股书显示,公司现任总经理李逸飞曾于2008年5月至2015年8月担任公司商务总监,负责统筹产品销售业务。2015年4月,为表彰其对公司的“突出贡献”,实控人黄美玉将其持有的公司10%股权无偿转让给李逸飞。  这一操作的合理性备受争议:员工对公司的贡献应通过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奖励,实控人用个人股权“私授”,是否混淆了公司与个人资产的界限??  更为蹊跷的是薪酬支付的非常规操作:根据首轮问询回复的银行流水核查结果,李逸飞妻子相继红于2021年存入现金200万元,公司公告明确该笔资金为黄美玉个人支付给李逸飞的薪酬。  这一安排也令人不解:员工薪酬本应走公司正规渠道,为何由实控人个人支付至员工配偶账户?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无利益输送风险?  此外,招股书提示的“经销渠道管理风险”,也折射出公司对核心人员的过度依赖。  如今李逸飞身为公司重要股东及总经理,长期主导销售与渠道管理,其个人变动对公司经营影响极大。招股书提示,若其离职或精力不足,可能导致经销商管理混乱、合作纠纷等问题,直接冲击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李逸飞生于1968年,2025年已57岁,任职稳定性存疑,而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接班人培养机制,这种单一核心人员依赖模式,与上市公司治理规范存在差距。  业绩增长乏力,2025年预测仍难回巅峰  对于拟IPO企业而言,业绩成长性是资本市场估值的核心锚点,但爱得科技的业绩表现不仅未能展现持续增长潜力,反而在报告期内呈现清晰的波动下滑态势。作为公司核心业务,骨科耗材中的脊柱类、创伤类产品占收入比重超80%,主导产品的增长疲软直接拖累整体业绩。  招股书显示,2021—2024年,爱得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98亿元、2.86亿元、2.62亿元、2.7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347.16万元、9327.94万元、6356.86万元、6713.5万元,整体呈下滑趋势。  根据2025年业绩预测:公司2025年营业收入预计为30748.49万元,仅比2021年高点多出948.49万元,增幅不足3.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7636.76万元,较2021年峰值减少1723.95万元,降幅达18.4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7136.43万元,较2021年峰值减少2224.28万元,降幅达23.76%。  三组核心业绩指标的预测值均大幅低于2021年、2022年的业绩巅峰,凸显出公司业绩复苏的乏力与未来增长的不确定性。  募资额不及理财规模,资金充裕却募资IPO  爱得科技本次IPO计划募集资金1.97亿元,主要用于一期骨科耗材扩产项目(拟投入10248.24万元)、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拟投入5265.75万元)及营销网络建设项目(拟投入4187.90万元),三大项目合计拟募资19701.89万元。  然而,公司“不差钱募资”的行为,合理性广受关注。  首先,公司资金面极度充裕。截至2025年6月30日,母公司资产负债率仅为13.07%,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无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任何有息负债,财务结构堪称“轻装上阵”。同期,公司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规模超3亿元,而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不足3亿元,如此充裕的资金储备,已完全足以覆盖日常经营周转与三大募投项目的资金需求。  更为关键的是,公司理财资金规模已超过本次IPO拟募资额。2024年末、2025年6月末,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分别达到1.97亿元、2.49亿元,其中2025年6月末的理财规模较本次拟募资额多出5200万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本质上是企业闲置资金的投资理财配置,爱得科技既然能够拿出2.49亿元资金进行理财“躺赚”,为何还要向公众投资者募资1.97亿元用于扩产、研发等项目?市场普遍质疑,公司完全可以动用自有理财资金投入募投项目,其执意通过IPO募资的行为,缺乏合理的商业逻辑。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